第(2/3)页 老支书瞥了那货一眼,说道:“你看不懂就对了。” 现场顿时响起一阵哄笑声。 村里有名的“大聪明”,确实不需要看懂。 木匠解释:“还没全呢!益民说,还有零件在钢铁厂,等安装好,你们就可以见识、见识了。” 说实话,他自己都很期待。 毕竟这玩意他也参与了制造。 如果真的能高效脱粒,他多少也会跟着沾点名气,想想都激动。 “支书,什么时候杀猪?”有人则是想着吃肉。 按照惯例,收割前肯定得杀一头猪,给大家开开荤的。 “后天早上吧!起床早点。” 村里一共养了10头猪,也就最近才稍微养肥一点。之前,那些猪只能吃猪草,能肥才怪。但也没办法,人都没得吃,谁还顾得上猪呀? 计划经济时代,由于生猪不允许私自出售,必须统一交给国家,再由国家来进行分配。 因此,大家养猪的积极性也不怎么高。 这时候有任务猪的说法,任务猪太瘦的话,还会被批评,猪的重量不能低于90斤。 周家庄的10头猪,有8头需要交给国家。 老支书此话一出,有些村民欢呼起来。 想到杀猪吃肉,有人就忍不住流口水。 到了第二天,周益民将脱粒机的关键零件运回来。随行的,还有一位钢铁厂的领导——丁主任。 钢铁厂得知周益民又打造东西,当即就重视起来。 尽管周益民跟他们说了,那只是小麦脱粒机,国外早就有了,不能出口。但那些领导立马意识到脱粒机在国内的重要性,他们很想搞清楚这脱粒机的性能。 “丁主任,那边种的作物,基本上都是我们钢铁厂统一采购。”周益民指着河床那边,盖着塑料膜,非常显眼。 “好,好呀!”丁主任大喜。 作为后勤主任,他当然希望吃的东西供应渠道多、稳定呀! 跟周家庄合作,无疑是一步非常精妙的棋。 第(2/3)页